为什么075型两攻只会建造4艘?!中国海军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琢磨大型两栖舰艇,那时候主要靠进口技术学习,逐步积累经验。到2010年左右,708研究所的团队开始正式立项,目标是造出能搭载直升机和登陆艇的大家伙。团队成员大多是船舶工程专业的骨干,他们从071型船坞登陆舰入手,吸取教训,优化坞舱和甲板布局。首舰海南号从2018年开工,短短几年就服役,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。设计过程中,他们参考了美国黄蜂级,但结合本土需求,调整了排水量到4万吨左右,确保动力系统可靠。团队领导层强调实用性,避免过度追求高大上,导致成本飙升。后续三艘舰艇建造时,生产线已经成熟,平均坞期不到一年,效率高出不少。到2025年,湖北号服役,标志着首批4艘全部到位。这些设计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他们从基层工程师起步,逐步掌握核心技术,推动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投送转型。他们的工作不张扬,但每艘舰艇下水都凝聚了无数次修改图纸和测试数据的努力。海军对两栖舰的需求源于海外利益保护,但不是无限扩张,4艘正好匹配现有071型,形成几个突击群。设计团队在项目中还注重环保和隐身性能,确保舰艇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力强。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规模,为什么就定在4艘?这得从海军战略说起。中国海军现有8艘071型船坞登陆舰,从昆仑山号到四明山号,基本覆盖了登陆投送需求,最后一艘2021年服役后,就没再追加,说明这块儿够用了。075型作为升级版,从海南号、广西号、安徽号到湖北号,依次服役,前三艘分别在2021、2022年加入序列,湖北号2025年上半年正式命名。每个群编成一般是一艘075加两艘071,借鉴美国两栖戒备群模式,能搭载一个陆战队远征单位,执行远洋任务。中国海外行动主要是应急救援和撤侨,不像有些国家到处插手,所以不需要一大堆。4艘075配8艘071,正好组成4个突击群,规模适中,避免资源浪费。建造过程高效,沪东中华船厂从切割钢板到舾装,一气呵成,技术含量虽不高,但内部空间大,主要用于载机和艇,工期短。相比美国9艘两栖攻击舰,中国现阶段全球部署任务少,4艘已满足需求。战略上,海军更注重航母和驱逐舰发展,两栖舰只是辅助。预算分配也起作用,大型舰艇造价高,继续追加会挤压其他项目。076型的出现,更是关键转折,它排水量超5万吨,带电磁弹射,能操作固定翼无人机,功能更全面。075生产线停转后,资源转向新舰,体现海军从数量向质量转型。总的看,停在4艘不是局限,而是理性选择,匹配国情和任务频次。海军转向076型后,075型的角色稳定下来,首舰四川号2024年底下水,2025年继续海试,预计总建3到4艘。076比075先进,飞行甲板宽,面积大,能弹射无人机,提升空中支援能力。生产线上,075的设备转移过去,船厂调整布局,专注新模块组装。海军舰队编成随之优化,两栖群搭配护卫舰,增强远洋机动性。设计团队从075项目中积累经验,直接应用到076,优化动力和隐身。未来,两栖舰艇会更注重多域作战,076可能成为主力。海军整体实力提升,海外响应更快,但仍以防御为主。4艘075继续服役,参与演习和救援,证明当初决策正确。发展路径清晰,从075到076,步步为营,避免盲目扩张。海军造舰节奏稳健,资源利用高效,未来可能有更多创新型舰艇出现。